從最初模仿傳統腕表的時尚奢侈,到現在專注于運動和健康監測,智能手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正越變越強。
進入智能手機市場十年后,OPPO 也發布了它第一款智能手表產品 OPPO Watch,雖然有些姍姍來遲,卻不妨礙它后來居上,依靠當前更加成熟的工藝和技術,拉開了與其它同類產品的距離。
它沒有去追逐大而全的功能,而是選擇精準對焦那些「阻礙手表變成一個大眾設備」的痛點,這也讓它擁有了幾大特色:比如用上了罕見的雙曲面玻璃,搭載了能夠兼顧性能和功耗的雙芯片架構,適配了定制化程度更高的手表系統。
而且它不忘繼承光榮傳統,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支持快充的智能手表。
這些設計都是怎么從想法演變到產品上的?最近,我們采訪了 OPPO 的穿戴產品規劃總監許琨,聊了聊 OPPO Watch 的開發歷程。
OPPO 從一開始就想做雙曲面的手表
按照許琨的說法,OPPO 內部對于智能硬件品類的關注已經有很長時間,不過真正開始立項做智能手表則始于 2019 年年初。
當時,團隊認為傳感器、芯片、充電等關鍵技術都已經發展到一個成熟階段,能夠承載 OPPO 所定義的產品,所以才決定把想法落地,正式組建團隊進行研發。
「幾年前,OPPO 在研究物聯網和 5G 時就認為,整個行業或產品都會朝著萬物互融的方向發展;另外我們當時也覺得,OPPO Watch 會成為整個 OPPO 物聯網生態的核心入口之一,這也是我們決定做手表的原因之一?!?/div>
手表的外觀該怎么做,是 OPPO 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在這之前,大部分智能手表采用的都是平面方形屏幕, OPPO 卻別出心裁地引入了雙曲面,希望能夠用這種獨特,來打動那些對顏值有追求的人。
「傳統手表從它誕生開始,很重要的一個屬性就是裝飾性,大家對它的要求肯定包括要好看,我們也希望戴在手上的東西能有一種溫潤如玉的感覺,兼具舒適性和美觀性,所以我們正反面都選擇了圓潤的 3D 曲面結構?!?/div>
只不過,在手表上做雙曲面面臨的難度要大得多,尤其屏幕。受限于手表本身較小的體積,玻璃蓋板只能做成很小一片,這就需要對原本的熱彎工藝進行進一步改良。
嘗試一種新工藝,對于人力和時間成本都是巨大的挑戰,這也是 OPPO 團隊當時面臨的困擾。
「本身 OPPO 在開發手機時,就對玻璃蓋板的要求就極高,比如說屏幕不能有劃痕,屏幕和蓋板之間也要毫無間隙,這些要求也一并沿用至手表產品上?!?/div>
此外,由于行業此前沒有人在手表上做出雙曲面,愿意承擔小屏幕雙曲面生產風險的工廠并不多。
在試產前,OPPO 還專門帶隊去找上游供應商當面溝通,最后只有兩家工廠愿意試一試,這或許也是看到了 OPPO 能將想法付諸實踐的可能性。
不過等到真正走進試產階段,OPPO 果然遇到了來自良品率的挑戰。最嚴峻的時候,一天里可能只有幾片蓋板能滿足成品要求。通過漫長的產能爬坡和工藝改進,最終才達到了量產的需要。
雙曲面帶來的挑戰不止是本身的生產難度,還有一些關鍵功能的實現。比如我們日?;蛟S不太在意,但實際使用卻又十分重要的防水。
作為核心主打運動的 OPPO Watch ,自然會想要達到 5ATM,也就是能拿去游泳的 50 米防水等級,但雙曲面屏的出現讓 OPPO Watch 的防水面增至 22 個,所以 OPPO 只能靠調整手表的點膠面寬度、高度和膠水厚度來解決。
如果說使用雙曲面是 OPPO 為了美觀的「自討苦吃」,那么在追求便利性上,OPPO Watch 也有一些獨到的小設計。
不少智能手表用戶或許都有為了不同場景更換表帶的需求,比如在商務場合傾向于選擇皮質或是鋼制表帶,等到運動時則會換上硅膠帶防水防汗,而同類產品在拆裝時往往費時費力,讓一個頻繁操作變得「頻煩」。
OPPO 設計團隊針對這一點,提出了「一鍵快拆」方案:按下鎖扣再輕輕向外一拉,表帶就輕巧地彈出來了,安裝時更是毫不費力,對準卡扣按下,隨著清脆的咔噠一聲,表帶嚴絲合縫地和表頭合二為一。
許琨說,這是內部歷經數十種原型設計,并摸索了數月后才得出的結果,而且靈感還是偶然間在一次散步途中獲得的。
「項目最開始啟動時,我們先是選中了 10 種表帶拆卸方案,但最終模型試驗未通過,由于時間緊,產品經理還是希望給消費者提供一種理想的拆裝方式,最后又嘗試了一下,才實現了現在的效果?!?/div>
chinesechina中国熟妇
面對更具挑戰性的工藝,成本自然也是水漲船高。據了解,僅是 OPPO Watch 上的 3D 柔性顯示屏和玻璃蓋板的成本,就已經高達 30 多美元。作為對比,一臺三星 Galaxy S20 Ultra 上的屏幕,拆解機構 Techinsights 分析出來的 BoM 成本也不過才 67 美元左右。
定制化設計終究還是門檻更高的選擇,OPPO 選擇精進,既可以說是一種追求,也可以說是一次磨礪。
手表沒法做大電池,如何實現 21 天的長續航?
定下了采用雙曲面屏的外觀設計后,OPPO 團隊開始著手對付軟件上的挑戰。
如果說在硬件上,OPPO 還能沿用和借鑒部分手機生產的經驗,那么在智能手表系統的領域里,OPPO 基本就是「白手起家」。
「光是開發這套系統,我們就整整做了 15 個月?!?/div>
?
許琨說完,還長吁了一口氣。
不同于很多廠商都選擇的 WearOS,這次 OPPO 在系統上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團隊決定基于 Android 8.1 底層開發一個定制版的 ColorOS Watch,等于是從頭做一個小型的手機系統。
選擇 Android 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核心目的,仍然是 OPPO 希望針對智能手表最常用的幾個使用場景,比如配對、表盤、通知和應用等進行深度優化,同時讓手機和手表在系統層面實現更深度的聯動。
另外,Android 底層也為 OPPO 硬件團隊帶來了新的開發機會,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解決手表的續航問題。
由于智能手表的體積普遍較小,無法采用較大容量的鋰電池,這使得大部分產品的續航都只能堅持 1-2 天,睡前充電基本成了用戶的習慣。
某種程度上說,很多人仍偏愛傳統機械式腕表,也是出于對智能手表續航的不滿意。
那么,是繼續跟著前人的思路做,還是摸索出自己的創新——至少在續航這點上,OPPO 選擇的是后者。
一方面,OPPO 選擇把 VOOC 閃充技術移植到手表上,充電 15 分鐘就可以達到 46% 的電量,滿足大半天的使用,而完全充滿也僅需 75 分鐘。
此外,OPPO 還借助脈沖式充電設計,讓手表可以根據溫度來調節電流,防止表體發熱,并兼顧了防水。
另一方面,OPPO 還將高通驍龍以及 Apollo 兩顆處理芯片集成到手表內,讓它們分別對應「智能模式」和「長續航模式」兩種運作機制,滿足高性能與低功耗兩種需求。
許琨進一步解釋說,OPPO 直接在 Apollo 芯片里寫了一個完整的系統,這讓手表實現了長達 21 天的超長續航,而且在此基礎下,用戶還可以繼續使用通知、心率、NFC 等這類常見功能,而不是只拿來看時間。
「我們等于是在 OPPO Watch 塞入了兩顆芯片,然后又做了兩個系統。它們可以分別獨立運行,也可以基于具體場景進行互動和數據同步,它對軟硬件的技術有一定要求,也是非常復雜的架構?!?/div>
在這樣的雙模式下,一些平時不怎么健身,或是出差時不想再多帶一個充電器的用戶,在長續航模式下同樣能確保手表的基礎功能,并徹底解決「續航焦慮」的問題。
健康與時尚并重,OPPO 想讓手表更懂用戶
和手機拍照需要有影像算法驅動一樣,智能手表也少不了各種運動、健康算法的支撐。不論是最基礎的步數統計,還是卡路里消耗和跑步、游泳,你的每一次手臂擺動,都會被算法所識別,然后轉換成對應的運動數據。
但在算法層面,可穿戴設備行業也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很多產品會直接使用供應商預先編寫好的算法規則來行事。
雖然這能明顯加快研發進度,但也難免會造成產品與產品間的同質化,而且近似的數據也無法保證精準性。
出于對算法的重視,OPPO 最終選擇組建一支算法團隊,親自進行數據采集以及運動、健康算法的模型搭建,并用于優化 OPPO Watch 的健身項目。許琨坦言說這些工作難度很高,但卻是做智能手表必須要涉足的事情。
在自研之外,OPPO 也沒有忽略和相關機構的合作,將一部分「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在產品發布前,OPPO 就選擇和 Fit、咕咚、美柚和蝸牛睡眠在內的健康應用達成合作,從而覆蓋健身、經期跟蹤和睡眠監測等幾個用戶經常會使用的核心場景。
與此同時,OPPO 還獲得了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獨家合作 GoMore 提供的 AI 運動算法支持,來為用戶提供更準確和具有說服力的健身指導建議。
許琨告訴我說,此前很多穿戴產品都太過于偏向專業性,場景和消費者的距離較遠,而這套 AI 算法則能讓用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制定健身計劃,更好地實現進階。
畢竟,并不是每個人都會對健身這件事抱有嚴格的要求,每天花個幾十分鐘活動下筋骨,擺脫強制性的「每日打卡」觀念,本身也是在改變大眾對于健身的固有認知。
采訪中,許琨還透露了一些 OPPO 在手表表盤設計時的故事。
據他講,OPPO 專門和海外的 ustwo 馬爾默工作室展開了合作,精心為手表設計了一些表盤。這個工作室此前曾開發制作過知名游戲《紀念碑谷》的開發,風格上也符合 OPPO 的設計理念。
對于很多人來說,如今的智能手表更像是一個手機配件或是健身伴侶,但這并不能掩蓋多年來人們對于佩戴手表的需求——尋找一款與自己風格相稱的時尚配飾。
如今,你在 OPPO Watch 中看到的「AI 穿搭表盤」功能,就是 OPPO 為潮流穿搭人士準備的功能。你只要用手機拍下你的著裝,系統就會智能生成多個搭配你是日著裝配色的表盤,滿足細節強迫癥人士的偏好。
而且,OPPO 還和站酷聯合發起了「萬物皆可盤」表盤設計大賽,引入更多大膽新意的表盤??梢哉f,OPPO 會在手表表盤上花時間折騰,也是想吸引對外觀比較看重的用戶,為手表融入更多「時尚感」。
為健康服務,也是在打造萬物互融的入口
對智能手表而言,很多人都希望讓它承載「看時間」之外的更多功能。
有的廠商就希望做出一款「腕上手機」,嘗試將智能手機的那套東西也搬到手表上——除了打電話和發短信,還有各種各樣的第三方應用,而每一類應用都能代表著一種應用場景。
但至少在許琨眼中,他認為手表上的應用生態應該是「聚焦的」——與其把那些冗余的功能塞進方寸間的表盤內,還不如對幾個核心場景做好定位。
這更像是當前智能手表應該做的事。
「智能手表不會替代手機,它是一個全新的智能設備,它跟手機既相互協同,又會有各自的獨立特性?!?/div>
目前,OPPO 選擇將包括運動在內的廣義「健康」, OPPO Watch 的「主賽道」之一。許琨也認為,在智能可穿戴領域,運動健康確實有著先天的發展優勢,這也是 OPPO 非??粗刂悄苁直磉@個品類的一大原因。
「某種意義上我們看好手表,我們看好穿戴,非常重要的動因就是我們是在做健康,我們也認為健康會在未來變成一個用戶剛需?!?/div>
今年 3 月,市場研究機構 IDC 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很快就會破億,加上疫情的影響,消費者將會進一步關注自己的健康和免疫力問題,這會釋放更多潛在需求。
而作為和人體皮膚保持長時間最緊密接觸的硬件形態,智能手表一直是承載心率、血壓等檢測功能的最好載體。若是把目光放遠,智能手表很可能會發展成一種新時代的健康工具,這讓它有機會出現在更多人的手腕上。
只有獲得了用戶的「腕部」,科技公司們才能有機會去爭奪身體數據監測乃至是整個健康產業的話語權,這才是 OPPO 所在意的未來:
「試想一下,如果這些數據都是準確、完整且可延續的,再結合 AI 的能力,每一個人都可以時刻了解到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并進行改善、跟蹤以及輔助治療。這樣的話,穿戴式設備對整個人類將都產生非常大的社會意義,它也一定是智能手表比手機要強的部分?!?/div>
許琨透露,未來 OPPO Watch 會繼續擴展和運動健康相關的服務,還計劃搭建一個專門的健康平臺,這些對 OPPO 來說還是第一次,也都是需要時間慢慢積累的東西。
他相信,隨著平臺的逐漸成熟,一些新的應用與場景也會相繼誕生;同時,手表也是 OPPO 實現「萬物互融」的新起點,未來它將實現和 OPPO 其它產品的互聯互通,進而吸引用戶。
「從今年開始,我們覺得整個智能手表品類會進入到快車道,會有更多的巨頭進場。而在業界的共同努力下,肯定會誕生出一些殺手級應用,智能手表行業也會獲得質的飛躍?!?/div>
對于 OPPO 來說,智能手表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始。